推廣段位制有利于武術傳播
“我越接觸越能體會到練武的好處,一方面是我的身體好了,一方面是我有了精神寄托,豐富了我的人生。”來自香港的黃佩嫻女士說?! ?br />
連接不同文化的紐帶
黃佩嫻出生在香港,首次接觸武術是在1982年,那時她在美國,由于所在的小區里很多菲律賓人練菲律賓棍,就開始跟著他們學習。直到生子回港到退休的20年間沒再接觸武術。退休后的她,為了消磨時間,開始練起了太極拳,這次是真正開始接觸中國武術,隨著對武術的深入了解, 她改變了最初只是隨便練練的想法。
因為經常接觸到外國人,黃佩嫻在跟外國人談中國武術的時候,發現他們覺得武術很神奇,對武術的興趣很大。她說:“美國斯坦福大學專門對太極拳做了科學研究,并出具了報告,證明了練太極拳可以改變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國外很多人只是知道太極拳,但是怎么練習,怎么欣賞,怎么了解它的文化,我覺得可以通過武術段位制這個平臺進行指導,讓他們逐漸去深入理解。”
談到武術對人的改變,黃佩嫻講了一件事。她有一個練太極拳的加拿大同學,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在這個同學十六七歲的時候跟著一個廣東師傅學太極拳,語言不通,他就跟著師傅模仿。漸漸他對武術產生了興趣,就主動找書看,不懂就追著人家問。后來在上大學的時候,他選學了中國文學,為此還去臺灣學了兩年漢語,現在他已成為一名學者,在學校教書,做中英文翻譯。黃佩嫻感慨地說:“既然武術可以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平臺,而外國人又這么欣賞中國文化,為什么我們不為自己的后代,為國外年輕人鋪條道路呢,這條路我們鋪好了,走不走是他們的事。如果我們不搭建這個平臺,他們就沒路可走。
進一步宣傳讓更多人了解
黃佩嫻通過香港國際武術比賽的平臺, 用太極拳和劍取得了武術四段段位,拿到四段的證書,讓她覺得很自豪。從這以后她知道了武術段位制,逐步發現段位制是很好的一個系統。她認為段位制為武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價值,段位考級規定動作教程就是一個標桿,有了這個標桿,大家就有了可努力的方向,像樓梯一樣,可以一級一級的向上走。
在接觸了武術段位制以后,黃佩嫻覺得武術段位教程里的規定動作是不同種類武術內涵和技術的融合,教程里的動作是很多專家學者一起研究出來的結果,是科學的,有利于武術的普及和進一步的發展。她說:“跟外國人溝通時,說起中國武術,人家也都挺感興趣。再有武術段位制和教程這樣一套標準,讓大家都知道中國武術和跆拳道一樣是有分級的,是有標準的,他們對中國武術的認識會更清晰明白,這樣更有利于武術的傳播與發展。” 武術段位制的好處在黃佩嫻看來是顯而易見的,但她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
段位制需進一步推廣普及
從黃佩嫻自身的經歷來看, 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香港,武術段位制這樣的系統還沒有全面得到普及,很多人并不甚了解。黃佩嫻舉例說:“有一個老師傅練太極練了二三十年了,說起武術段位,他反問說竟然會有這樣的事?大家都不知道,更別說參與了。如果武術段位就像跆拳道水平評定那樣,練不練武的人都知道,就會吸引到更多的人。”在香港,主要是通過參加香港國際武術比賽,如果錯過了比賽,就只能等下次比賽了。
如何更好地推廣武術段位制,黃佩嫻認為,在香港首先應從武術老師著手,他們的基本功很好,只要讓他們學習段位制的課程, 他們掌握后再向學生傳播,逐步推廣。其次就是宣傳,比如到學校里介紹武術是體育項目的一種,通過教育系統將段位制在學校推行,鼓勵學習武術的學生通級。再次是健身場所,把武術傳授給健身場所的教練,讓健身場所的教練學習段位教程,段位教程拳種有好多種,他們的顧客也可以多些選擇,鼓勵他們考段。黃佩嫻笑言:“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只是一些建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