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華武術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 武術教育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加強武術教育能更好地提高國民素質,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和競爭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完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后,以“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說,“中國夢”是對百年來中華民族奮斗歷史渴望和追尋的概括,是對中國人共同命運凝聚的感情和力量表達。武術作為與中華民族共生發展的文化載體,與中華民族同歷滄桑,成為中華文化的生命基因。
“中國夢”:凝聚十三億人的追求與奮斗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夢想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曾領先世界,得到世界一些國家的膜拜,留下了燦爛的輝煌。古代中國,是世界的一個夢。進人近代以后,中國落伍了,而實現復興,就成為中國的一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兒女普遍的堅定的思想意識和目標追求。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華大地遭受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關頭。為拯救國難,眾多武界仁人志士奮起抗爭,上下求索,不懈努力。從道光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到光緒年間的義和團運動,許多民間拳師和拳手以報國為己任,積極投身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此間,八卦拳、七星紅拳、梅花拳、少林拳、神拳等廣泛傳播,使武術成為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重要力量。民國時期,擔負“強國強種”、重振尚武精神責任的武術走進學校體育,為教育培養新生代國民發揮了應有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武術在構建國家形象、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推進民族文化輸出中也成為一張頗具中國特色的國家名片。“中華”、“中國”已與武術共融一體,形成“中華武術”、“中國武術”的整體概念。因此,中華民族之夢——“中國夢”也是中國武術發展之夢,武術在中國夢的實現進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武術與中國夢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競爭愈加激烈,尤其是西方強勢文化的的沖擊,給中國的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新的發展時期,國家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迎合了當今的發展主題,將再現中華民族的歷史輝煌,再創領先世界的卓越地位,再次成為世界最富強、最幸福的國家。中國武術是中國一種特有文化,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品牌,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武術作為載體進行教育,對傳承與弘揚武術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價值。多年來,武術始終是各級學校體育課的必修內容之一,在開展校園體育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和增強學生體質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武術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舉國上下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的歷史大潮中,練習武術對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加民族凝聚力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武術教育迎合了“中國夢”的需求,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武術教育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武術教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它對傳遞、保存與活化武術文化、選擇和整理武術文化以及吸收、融合、更新、創造武術文化具有重大作用。武術教育是伴隨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和核心價值之一。教育維系著武術的傳承,教育推動著武術的發展。從早期的“六藝”教育到中華新武術的提出,自古以來,武術就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它不僅是強健體魄的運動,還是學習中國文化、養成道德規范、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具有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價值。尤其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在全球化時代,技術至上、科學萬能、金錢至上等價值取向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導致道德滑坡,倫理喪失,個人信仰、價值缺失,群體誠信、責任等社會共識缺乏的關鍵時期,加強武術教育顯得的尤為重要。
夢想催人奮進,沒有夢想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中華民族是向上的,雖然一度落伍,受到屈辱,屢遭挫折,但很快確立了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始了新的覺醒和新的奮起,面對挑戰,勇往直前、披荊斬棘、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實干興邦。百年奮斗“中國夢”,是一次中華民族的百年長征。我們距離中國夢的目標越來越近,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們滿懷信心、充滿激情、腳踏實地、努力奮斗。“中國夢”的實現,是對世界的一個巨大貢獻,必將給全球的發展和進步送上一個歷史性的激勵和鼓舞。太極友 為發揚中華武術、助人類健康和諧、讓中華武術在培育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中發揮應有的功能,助推“中國夢”的早日實現。